2010年1月2日 星期六

第二屆年會相關文獻

目前第二屆年會的blog仍健在,唯仍備份於此以統合資料。

---------------------------------------------------------

2008年5月11日星期日

2008年第二屆旅歐台灣青年學者年會公告

2008年第二屆旅歐台灣青年學者年會
(2008 Annual Conference of Taiwanese Young Scholars in Europe)



會議日期:2008年10月25、26日(星期六、日)
會議地點:荷蘭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 the Netherlands)

年會緣起


台 灣青年學者於歐洲各大學及研究機構研究的人數日漸增加,並在歐洲的學術環境扮演日趨重要的角色。在各傳統學科的悠久基礎上,歐洲提供了台灣青年學者一個多 語言與多文化的多元研究環境,此研究環境中,旅歐台灣青年學者的學術成果亦日益豐富顯著。自去年起,基於增進旅歐台灣青年學者彼此交流,並提高學術成果的 能見度,假比利時魯汶,舉辦「2007年第一屆旅歐台灣青年學者年會」。會議互動熱絡,氣氛良好。會議期間,本著期盼能為旅歐台灣青年學者構築一個永續學 術交流平台之初衷,於會議期間順勢成立台灣青年學者人文社會學會,並決議於本(2008)年假荷蘭萊頓大學舉辦第二屆旅歐台灣青年學者年會。


本屆年會目的:

本 屆年會循例,以社會科學、人文、藝術、法律、都市與建築學科等人文社會科學主題之學術交流為主。這些學科在歐洲皆有長久的傳統,且具多元、國際與人文之長 久歷史傳統特色。本年會之目的在於,展現旅歐台灣青年學者於這些學科上的學術成果,並期達到跨學科對話的目的,同時呈現其對台灣的意義。鑑於本年會之主要 出發,在於從歐洲人文多元、深邃與廣泛的傳承傳統,進行學術交流與對話,故其規劃在於旅歐台灣青年學者在學術領域的展現,並期多元對話與回歸凝視台灣,故 討論議題,以人文社會之方向,廣泛接受此領域旅歐台灣青年學者藉此年會展現學術研究之成果。邀請對象:

研討會邀請對象為目前於歐洲各大學與研究機構的博士研究生、博士後研究學者與訪問學者。歡迎從事社會科學、人文、藝術、法律、都市與建築等等人文社會領域研究的旅歐台灣青年學者,就其研究領域踴躍提供論文發表,同時,並歡迎參與本屆年會。

徵稿與會須知:

1. 論文主題與摘要分別以中英文書寫,摘要字數為500字以內,並附上作者姓名、研究單位、通訊地址、電話與電子信箱,於2008/06/20前寄至tyse2008@gmail.com信箱。
2. 本會基於會期期日有限與會議效率,於摘要截止日後,將針對本次所有申請人之摘要內容討論後,決定本次邀請發表論文者之名單,另行與受邀人聯絡。受邀人之名單與論文題目,並擇期公布。
3. 受邀人之報告論文內容以英文或中文書寫,字數為5000~8000字,總頁數請勿超過10頁,並於2008/09/05前寄至tyse2008@gmail.com信箱。
4. 每位與會報告學者將提供20分鐘以內的簡報,並進行10分鐘的討論,大會並將依研究領域安排相關之與談人,論文將於2007/09/30前分別寄至各與談人之電子信箱。

食宿與旅費補助:

本次年會獲邀發表論文之與會青年學者,本會將量力酌情予以補助,相關資訊另行通知獲邀發表人。

本屆主辦單位:

歐洲台灣青年學者人文社會學會
萊頓大學台灣博士生學社

若有任何疑問,歡迎寄電子郵件至tyse2008@gmail.com信箱。

年會網址:http://tyse2008.blogspot.com/

---------------------------------------------------------

2008年9月5日星期五

「2008 年歐洲台灣青年學者人文社會學會第二屆年會」(The 2008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Taiwanese Society of Young Academics for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Europe)與會報名公告

「2008年歐洲台灣青年學者人文社會學會第二屆年會」(The 2008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Taiwanese Society of Young Academics for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Europe)與會報名公告

會議日期:2008年10月25、26日(星期六、日)

會議地點:荷蘭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 the Netherlands)

年會緣起:
台 灣青年學者於歐洲各大學及研究機構研究的人數日漸增加,並在歐洲的學術環境扮演日趨重要的角色。在各傳統學科的悠久基礎上,歐洲提供了台灣青年學者一個多 語言與多文化的多元研究環境,此研究環境中,旅歐台灣青年學者的學術成果亦日益豐富顯著。本著期盼能為旅歐台灣青年學者構築一個永續學術交流平台之初衷, 成立台灣青年學者人文社會學會,並於本(2008)年假荷蘭萊頓大學舉辦第二屆旅歐台灣青年學者年會。本屆年會目的:本屆年會循例,以社會科學、文學、人 類學、法律、建築學科等人文社會科學主題之學術交流為主。這些學科在歐洲皆有長久的傳統,且具多元、國際與人文之長久歷史傳統特色。本年會之目的在於,從 歐洲人文多元、深邃與廣泛的傳承傳統,進行學術交流與對話。並展現旅歐台灣青年學者於這些學科上的學術成果,以期達到跨學科對話的目的,同時呈現其對台灣 的意義。

本屆年會,預計有十一位台灣青年學者與會發表其研究成果。為使多元交流,廣泛對話,歡迎各界踴躍參加此次年會。年會議程中,除與 會青年學者之精彩報告外,議程中間穿插的咖啡茶敘時間亦為彼此交流的好機會,會後並有餐會交流彼此感情。惟為期順利圓滿進行此次年會,本次年會之參與需先 報名,並基於資源有限之限制,酌收若干報名費用。報名之相關資訊如次:

報名日期與方式:
本屆與會參加人員採通訊報名方式,於報名並繳納報名費完竣後,正式列入本屆與會人員名單。與會人員於會議當日報到後,本會將提供此次大會之論文集。並誠摯邀請您參與第一日會議結束後餐會與第二日會議終結後之簡餐聚會。

1. 報名日期:
自即日起,接受報名,截止報名日為本(2008)年十月十五日止。
2. 報名方式:
本次報名採通訊報名方式,以電子郵件方式,向本次大會籌備處報名。報名電子信箱:tyse2008@gmail.com信箱。
3. 報名之資料:
報名時,請提供姓名、學校(或服務單位),目前所在國家,聯絡之e-mail等資料,以方便大會制做製作參與人名冊。
4. 報名費用:
本次大會參與者酌收三十歐元報名費。
本 項費用包括參與所有議程、獲得本次年會是大會手冊與內容包括年會中發表文章大綱與全文之論文集、會議中場休息之茶點招待、晚餐餐會、第二日中午簡餐聚會以 及會後行程。(The Conference registration fee includes attendance at all sessions, a complete registration package including full conference brochure, which includes a compilation of abstracts and full paper presented in the conference, mid-morning and mid-afternoon refreshments, a lunch, and a dinner, and an excursion. )
5. 報名費繳納方式:
請匯至以下帳戶
銀行:ABN AMRO
帳號:48. 78. 00. 257
戶名 W.C. Cheng
IBAN號: NL87ABNA0487800257
BIC號: ABNANL2A
俟以e-mail報名並匯款完竣後,將以-mail回覆。並於此時方為報名程序完竣。




本屆主辦單位
第二屆旅歐台灣青年學者年會籌備處
歐洲台灣青年學者人文社會學會
萊頓大學台灣博士生學社

謹上
PS:若有任何疑問,歡迎寄電子郵件至tyse2008@gmail.com信箱。年會網址:http://tyse2008.blogspot.com/

----------------------------------------------------

2008年10月12日星期日

2008年第二屆旅歐台灣青年學者年會(2008 Annual Conference of Taiwanese Young Scholars in Europe)與會報名第二次公告

2008年第二屆旅歐台灣青年學者年會(2008 Annual Conference of Taiwanese Young Scholars in Europe)與會報名第二次公告

會議日期:2008年10月25、26日(星期六、日)
會議地點:荷蘭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 the Netherlands)

大會第二次公告事項:

一、日期之延展:
為鼓勵各界踴躍參與,並避免心趨者向隅,經年會籌備處商議後,報名截止日期延至本(十)月20日止。

二、報名費用之修改:
基於上述擴大鼓勵參與本會研討會之目的,報名費亦酌減至參與者每人酌收十五歐元報名費。
前此報名已繳報名費者,溢繳之報名費(即多出之十五歐元)將於大會報到當日當場予以退費。

以上訊息,特此公告。

本屆主辦單位第二屆旅歐台灣青年學者年會籌備處
歐洲台灣青年學者人文社會學會
萊頓大學台灣博士生學社

謹上


PS:若有任何疑問,歡迎寄電子郵件至tyse2008@gmail.com信箱。

年會網址:http://tyse2008.blogspot.com/

-----------------------------------------------------

2008年10月21日星期二

年會議程

2008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Taiwanese Society of Young Academics
for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in Europe

Saturday 25th & Sunday 26th October 2008
Studentencentrum Plexus, Kaiserstraat 25, Leiden, The Netherlands

Day 1

11:30~13:00
Arrival/Registration

13:00~13:10
Opening Greetings
Yi-Der Lee, Louvain University, Belgium

13:10~13:30
Address
Prof. dr. Tak-Wing Ngo, Leiden University/Erasmus University, The Netherlands


13:30~14:30
Session 1
Emotions in Society: A systems-Theoretical Approach
Po-Wei Wang, Humboldt-Universitaet zu Berlin, Germany
Discussant: Yu-Jen Chen, Leiden University, The Netherlands

The Concept of Time in the Social Theory: Movie as an Analytic Example
Wei-Hsin Hsiao, Berlin University, Germany
Discussant: Yih-Jye Hwang, Leiden University, The Netherlands

Moderator: Wei-Chung Cheng, Leiden University, The Netherlands

14:30~14:50
Coffee Break


14:50~15:50
Session 2
The Making of ‘National Holy Spaces’: the Problems of Identity in Japanese Shrines, Martyrs’ Shrines and National Myths of Taiwan
Jun-Jen Tsai, Edinburgh University, United Kingdom
Discussant: Nan-Wei Wu, Edinburgh University, United Kingdom

Whose Architectural History?
Liang-Ping Yen, Edinburgh University, United Kingdom
Discussant:Hsien-Yang Tseng, TU Delft, The Netherlands

Moderator: Peisson Tsuwann, Leiden University, The Netherlands

15:50~16:10
Coffee Break

16:10~17:10
Session 3
From Blackness to Anxiety: Why is Black (Dark) Romanticism Black ?
Edgar Allan Poe’s The Black Cat and Berenice as Examples
Chin-Hui Chang, Tübingen University, Germany
Discussant: Shu-Hsuan Kuo, Leiden University, The Netherlands

Spectral Space and Boundary Crossing in Postcolonial Literature
Chia-sui Lee, Leiden University, The Netherlands
Discussant: Ken-Kun Hsu, Leiden University, The Netherlands

Moderator: Min-Chin Chiang, Leiden University, The Netherlands

18:30
Dinner


Day 2
09:00~09:10
Arrival

09:10~10:10
Session 4
Cheese Factory and Modern Industry: A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oman Legal Concept “Immissio” and “Actio Negatoria” during the 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Chun-Tao Lee, 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 Germany
Discussant: Cheng-Hui Ho, Leiden University, The Netherlands

Adaptation Strategies and Policies concerning Climate Chang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Netherlands and Taiwan at their Planning Phase
Chiung-Ting Chang, Maastricht University, The Netherlands
Discussant: Hsiu-Ting Yu, Leiden University, The Netherlands

Moderator: Chih-Cheng Huang, Leiden University, The Netherlands

10:10~10:30
Coffee Break

10:30~11:30
Session 5


annual meeting of Taiwanese Society of Young Academics for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in Europe
12:00
Lunch

--------------------------------------------------

2008年12月17日星期三

2008 年歐洲台灣青年學者人文社會學會第二屆年會文章摘要

題目:
從「黑」到「焦慮」:論黑色浪漫主義何以為黑 — 以愛倫坡短篇小說「黑貓」和「貝瑞妮斯」為例

作者:
張錦惠

學校:
Department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berhard Karls University of Tübingen, Germany

摘要:
本 文嘗試透過 Niklas Luhmann 的系統論,來說明浪漫主義文學系統如何使用「黑」的語意,來描述「焦慮」這類心理感知的觀察。正如 M. H. Abrams 所說,「鏡」與「燈」這兩種相對的隱喻,常在文學理論中被用來形容人的心靈。前者概括了從柏拉圖到十八世紀的思維特徵,將心靈比喻為外界事物的反映者(模 仿說);後者則代表了浪漫主義討論詩人心靈的主導概念,將心靈比喻為一種發光體(表現說)。而「浪漫主體」的概念發展,根據 Jonathan Crary 的建議,是十九世紀觀察者轉型的重要影響源之一,雖然它仍是「暗箱」這個代表十七與十八世紀觀察者主流位置之典範為主。「暗箱」揭露了一個內化、孤立、封 閉卻自主的主體;主體處在內化的空間中,與外在世界隔離。他透過密室的一個小開口,看見光線穩定地穿透進來,象徵著被理性之光所充滿的心靈。光線照射不到 的地方,也就是被理性排除出去的部分,被以籠統的「黑」的意象予以指稱。這是黑色浪漫主義所要探討與展現的部分。本文採用愛倫坡的「黑貓」和「貝瑞妮斯」 兩篇小說,來探討浪漫主義如何使用「黑」這樣的視覺修辭,來描述諸如焦慮等心理的感知,並且證實這樣一個假設:觀察者位置的轉變以及其對感知的重新安排, 正是從「黑色」浪漫主義到「焦慮」文學這樣一個轉型的過程。

關鍵字:
黑色浪漫主義、燈、暗箱、焦慮

------------------------------------------------------------------------------------------------

題目:
Spectral Space and Boundary Crossing in Postcolonial Literature

作者:
Chia-sui Lee

學校:
Leiden University, The Netherlands

摘要:
The essay probes whether the concept of spectral space is productive while analyzing different forms of boundary crossing in postcolonial works such as Michael Ondaatje’s The English Patient, V. S. Naipaul’s A Bend in the River and Doris Lessing’s The Grass is Singing. I divide the essay into three main parts, arguing that spectral space at least includes a space of heterogeneous time, space of fluidity and space of uncanny. The essay also explores how these three kinds of spectral spaces deconstruct rigid temporal, geographical and discursive boundaries and free people from a time-bound, place-bound or socially constructed identity.

關鍵字:


------------------------------------------------------------------------------------------------

題目:
乳酪作坊與現代工廠 — 略論羅馬法上「侵入他人之物 (immissio)」概念與「否定役權之訴 (actio negatoria)」在工業化時代的變遷

作者:
李君韜

學校: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法律系

摘要:
相 鄰土地所有權人之間的關係,尤其是所有權權能行使之界限,在民法上一直是個難以解決的問題。民法第793條規定:「土地所有人,於他人之土地有煤氣、蒸 氣、臭氣、煙氣、熱氣、灰屑、喧囂、振動,及其他與此相類者侵入時,得禁止之。但其侵入輕微,或按土地形狀、地方習慣,認為相當者,不在此限。」本條規定 相當於德國民法第906條,而其歷史淵源,則可上溯至優帝民法大全 D.8,5,8,§§ 5-7當中,透過法學家Ulpianus所流傳下來的一則關於乳酪作坊經營者是否有權排放煙霧進入鄰地的案例。這一段文獻,在十九世紀工業化的時代,成了 探討工業設施經營者與鄰地所有權人之間法律關係,特別是鄰地所有權人容忍義務範圍之法源基礎。無論是當時的學說或者法院判決,都嘗試著在對 Ulpianus文本進行詮釋的基礎上,就此一容忍範圍提出符合於時代需求的判斷標準。其中又以德國法學家耶林 (Rudolf von Jhering, 1818-92) 所提出之見解,最具創新意義。本文擬以耶林的學說為探討焦點,說明耶林如何將利益衡量的要素,帶進法學概念思考中,而對羅馬法法源提出了新的詮釋,並且在 這個基礎上進一步探討,耶林的學說在什麼程度上,對當時的法院判決以及後來德國民法典的立法工作,產生了影響。

關鍵字:


------------------------------------------------------------------------------------------------

題目:
社會中的情感:一個系統論式地思考

作者:
王柏偉

學校:


摘要:
做 為一種社會現象的情感並不必然依賴對於情感的本質性探討。不管是從情感的生理基礎或是心理基礎來加以考量,都未能說明情感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以,為 了要說明「我們都將某種溝通方式稱為情感」這個社會現象,我們必須從「社會」出發來闡明情感的社會功能。本論文嘗試從系統論的角度來思考情感的社會功能。 透過將社會視為封閉的溝通系統,我們首先在元素層次上就排除了心理系統的意識以及生理上的神經傳導或其他刺激對社會性溝通的直接介入。接著,我們透過將情 感視為是「連結媒介Verbindungsmedium」來將情感從Parsons式具行動論意涵的社會整合功能解開來,讓一般意義上的情感性溝通不需臣 服於特定的價值秩序,如此一來,我們就能夠繼續順著社會的演化史來討論,在現代這個功能分化的社會中隨著動機的不同而在不同功能系統間做出選擇的可能性。

關鍵字:
溝通、動機、情感、連結媒介、功能分化


------------------------------------------------------------------------------------------------

題目:
「國族聖域」的建構︰台灣日治神社、忠烈祠與國族神話中的認同問題

作者:
蔡榮任

學校:
英國愛丁堡大學建築系

摘要:
明 治時期的日本,受十九世紀歐洲國族國家(Nation-state)興起的影響,為列入新興國族國家之林,援引日本神話中的天皇概念,融合傳統神道信仰, 發展出具有濃厚國族主義色彩的「國家神道」,將天皇制視為國家統治權主體的最高機關,建構日本的現代國族。而「國家神道」系統下的神社建築,則被納入國族 打造(Nation-building)的一環,成為「國族聖域」。
日本統治台灣之後,有計畫性地植入「國家神道」到台灣,興建神社以教化台灣人成為日本人,並在「皇民化」運動開啟之後達到高潮,構築大量的神社,結合「市區改正」、「民風作興」、「一街庄一社」、「正廳改善」…等運動,試圖重新塑造台灣人的國族認同。
二次大戰結束後,國民黨接收台灣,但「國族聖域」並未消失,國族神話的建構也未結束。國民政府拆除大多數的神社,象徵政權的移轉,卻重建少數神社,改為忠烈祠,讓「國族聖域」的光環繼續發揮作用,試圖改變台灣人的國族認同。
本 論文意圖指出,綜觀日治時期之後的台灣史,「國族聖域」正是統治權力的具體象徵,也是國族主義運動的文化生產物,更是打造國族認同不可或缺的核心。不同於 傳統建築學的研究觀點,本論文認為,若未對日治與國民政府統治期間的國族主義發展做進一步的探討,則無法對神社與忠烈祠這兩種建築類型,及其引發的認同問 題,提出更有效的解釋。

關鍵字:


------------------------------------------------------------------------------------------------

題目:
社會學理論中的時間觀 — 以電影為例

作者:
蕭煒馨

學校:


摘要:
社 會學理論中過去對於時間的討論與想像,基本上不脫離空間式的思考模式,不論是將時間視為佔有空間的物,有特定的identity或者是在空間中可以安排出 時間的方向性,也就是所謂的線性時間。但是在電影中,卻可以看到另一種不同於空間式想像的時間觀,當觀眾在看電影時,不需要藉由導演所安置的行動或事件序 列才能理解電影,不採取線性或空間式的時間觀來理解電影,反而觀眾有不同於導演的時間觀,觀眾在觀看電影時能夠對導演進行二階觀察,也就是對於導演所安排 呈現於電影螢幕上的行動序列再次進行安置。本論文將以系統論的立場去討論行動論式時間觀中的問題,同時提出另一種不同於行動論式時間觀的看待時間的可能 性,亦即系統論式的時間觀,並且透過電影中的導演與觀眾面向展示出兩種不同時間觀。

關鍵字:


------------------------------------------------------------------------------------------------

題目:
Who's architectural history?

作者:
顏亮平

學校:
Architecture,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摘要:
Researches on Taiwa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 had been started by Japanese intellectuals in varied spheres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1895-1945). Anthropologists, such as Torii Ryuzo (鳥居 龍藏) and Inou Kanori (伊能 嘉矩), were the earliest intellectuals recording Taiwanese architecture in the very beginning of colonial period. However, their records were based on anthropologists' point of view, within which architecture only played a minor role. Until 1908, Yasue Masanao's (安江 正直) report, Taiwan Kenchiku Shi (Taiwa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 for Government-General of Taiwan was the first article about history of Taiwanese architecture, and later Tanaka Daisaku (田中 大作) articles, Taiwan Kenchiku no Shi no Kenkyuu (The Research of History of Taiwanese Architecture) in Taiwan Kenchiku kaishi (The Journal of the Taiwan Architecture Association) in 1937 and his book Taiwan shima Kenchiku no Kenkyuu (A Research of Taiwanese Architecture), and Hujisima Gaijiro's (藤島 亥治郎) Taiwan no Kenchiku (Taiwanese Architecture) came later. In those books and articles, Hujisima Gaijiro's Taiwan no Kenchiku (Taiwanese Architecture) was published earliest and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researches on Taiwanese architecture so that nowadays no researcher could ignored this text. Since this book is so important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re-evaluate this text in order to realize what kind concepts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 Hujisima Gaijiro stood on.
Within colonial context, Said's Orientalism has reconsidered Occident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Orient as a kind of power/knowledge relationship. Based on his Orientalism, can Hujisima Gaijiro's Taiwan no Kenchiku be considered as a truth of Taiwa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 or just a representation? If it is, how did Hujisima Gaijiro got rid of power/knowledge relationship? If it is not, how did he frame and position Taiwanese architecture into his framework of world architecture and evaluate it? Furthermore, nowadays how do Taiwanese researchers consider those architectural texts written by Japanese intellectuals? To analyze those issues and answer those questions, by text-analysis, this paper is going to appropriate several concepts, such as Orientalism/Occidentalism and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n to inspect Hujisima Gaijiro's hidden concept within Taiwan no Kenchiku.

關鍵字:
Taiwa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 Orientalism, Occidentalism, cultural identit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